背景:              字号:   默认

第六百八十七章 和解(1/2)

历史上的李广没能战死在沙场上,且到死的那天也没有封侯,这让后世很多历史爱好者为之痛心扼腕。

和历史上凄凉的结局相比,现在的李广已经被封忠勇侯,在军中也颇具威望,这个时候退下来其实是最好的时机。

可惜周建德没读过历史,不知道李广可能晚节不保,只觉得李广解甲归田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,自然要为李广抱不平。而李广虽然没有那么周建德那么激动,但赵启明其实也看得出来,李广其实也心有不甘。

失去控弦的手指,不影响李广指挥作战。这是赵启明的猜测,其实也是实情。如果只是为了给关内侯腾出地方,就利用李广受伤的事情,就强迫镇守边关数十年的李广让位,这样的做法实在让人心寒。

想到这样的可能,即便是赵启明也觉得汉武帝有些过分。

“父亲是前朝遗老。”李敢看着练武场上和奴儿走远的李广,有些伤感的说:“先帝时父亲也得到过重用,但如今父亲已经年老,勇猛早已不复当年,既没有灌将军那样的运筹帷幄,也不如关内侯前途无量,陛下决心要扶植年轻将领,父亲的存在就多少有些碍眼了。”

站在李敢的立场,不能说他父亲的隐退和卫青有关,但赵启明也听得出来,李敢多少有些埋怨汉武帝的绝情。连李敢都有这样的情绪,那李广的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。

“现在退下来其实也好,父亲其实也很看好关内侯。”李敢显然不想再提伤感的事情,及时结束了这个话题,看着远处的奴儿和李敢,打趣的说:“不过相比起关内侯,父亲好像对奴儿更感兴趣。”

“想来应该是奴儿提出的取食于敌,放弃后勤的战法,你父亲也正有此意吧。”赵启明也看着奴儿和李广:“就让他们聊着,我们都别去打扰。”

李敢点头。

李广是胸襟博大之人,虽然对于自己的隐退心灰意冷,但没有把这件事怪在卫青的头上,更没有因此迁怒卫青的外甥。在李广的眼里,奴儿是前途无量的后起之秀,其作战理念也很是大胆,这让李广充满了兴趣,以至于在练武场上的长谈持续了很久。

直到快吃午饭的时候,赵启明和奴儿才告辞离开。

走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,奴儿始终都在沉思,看样子应该是得到了李广的指点。

其实这也是静安公主所希望看到的。

奴儿虽然前途无量,但毕竟没有领军作战的经验,甚至就算是卫青,在和匈奴打交道这方面,也比不过历任边关七郡太守的李广。对奴儿来说,李广的经验是宝贵的。

赵启明也算完成了任务。不过此时的他也有些心事。

他想起了离开之前,李广说过的话。

“江山代有才人出。”——李广说这话的时候,已经和奴儿结束的交谈,是看着练武场中练习骑射的护卫,不经意间的感慨。与此同时,在李广的脸上出现释然的笑容。

赵启明能看得出来,李广已经调整好了心态,不再为隐退的事情伤感。

但是李广为何突然释怀?

还有那句“江山代有才人出”,指的是谁?

如果说的是卫青,那李广应该指的是卫青取代了他,成为对匈奴作战的精神象征,李广也接受了这种方式的取代。可如果李广指的是奴儿,那奴儿取代的又是谁?

难道李广的想法已经发生变化,把“取而代之”理解为了“责任的传递”。

赵启明觉得有这样的可能。

或许李广觉得从他手中接过重任的卫青,将来也会把驱除鞑虏的责任交给奴儿。这不是取而代之,而是汉朝对匈奴作战的决心,和中原男儿的前赴后继。作为前朝遗老,李广可能意识到觉得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,也欣慰的发现自己并不是无可替代。

恐怕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感慨,李敢才会最终释然吧?

先看到这里,把此书加到书签

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页
他们都在读: 绝色高手在都市占个山头当大王痴傻毒妃不好惹坐忘长生禁区之狐《明朝那些事儿(增补版)》全7册